今天是:
数据发布

芦席棚里走出来的世界工厂——中国商用车之都成长记

2024-03-26 15:00:51 来源:南方周末

3月26日,第二届中国商用车论坛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清华大学、东风汽车公司的近7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到场,探讨商用车高质量发展。

去年3月,十堰举办了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会上,十堰被授予“中国商用车之都”。

50多年前,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山沟里,十几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十堰白纸绘新图。如今小山沟已经成为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级的汽车工厂。

手工敲出第一台国产车

新中国“白手起家”典范,芦席棚里创建世界级汽车工厂

1969年11月,48厂芦席棚车间。三节炉里炼出了第一炉铁水,浇出了第一个铸件,同事们说这是“芦席棚里孵出的金凤凰。”

“从137公斤的发动机缸体,到0.15公斤的摇臂,我们都能做到尽量精致!”万仁芳说。

这一年,已经是万仁芳来到十堰的第四年,“当年来的时候,一家四口就住在老乡家芦席棚的堂屋里,床连锅,锅连床。”提起初到二汽的往事,已经83岁的万仁芳记忆犹新。

二汽创业之初,物资极度短缺。没有厂房,工人们就用胳膊粗的竹竿或树干做框架,围上芦苇席,盖上油毛毡,作为厂房和住所,一条山沟一个厂。因为十堰还未通电,建设者们便在夜晚挂上一盏盏马灯,在芦席棚里制造汽车。

1970年,二汽工人用榔头和台钳,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辆军用越野车——25Y,此后,这种2.5吨级军用越野车被正式命名为EQ240。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十堰汽车产业逐渐兴起。

如今,凸凹模具、万向通达、世纪中远、恒进感应…… 2000多家汽配企业苦心经营的“十堰制造”,正是十堰汽车的繁荣之基。

商用车零部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到车身、车架、车桥等总成,小到汽车螺丝钉,在十堰境内都能找到生产厂家。汽配生产能力,主导产品达到50万辆份以上,模具、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油漆、装配等一应俱全。可以生产零部件总成1000余种、零部件4000余种,产品辐射20多个省市,出口72个国家和地区。

整车,东风公司商用车形成“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国际地位。东风小康(已改名为:赛力斯汽车(湖北)有限公司)微型车产量在15万辆以上;易捷特代表十堰向新能源汽车进军,形成1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产能,去年出口占湖北同类的80%。全市自主专用车汽车品牌12个,可生产100多种车型,产能达到80万辆。

与技术创新相呼应,十堰还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一个高等汽车学院、27个汽车研发中心,全力为160多家汽车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已经形成1200个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品牌。

完善产业链条,从以汽车制造为主,转向制造和流通并举。十堰建立起国内最大的中国(十堰)汽配城,形成年销售200亿元的零部件销售能力,并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网,“十堰货”成为市场的宠儿。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重卡新工厂 全正摄

全国15万建设者驰援十堰

集中力量办大事,22省600部门2万设备共造大国重器

1962年,郭元正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事车型设计工作。

“住的是苏联援建的房屋,地板,热水暖气,非常舒适。”今年84岁的郭元正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中央决定实施“三线建设”,偏远落后的鄂西北山区十堰,显露出独特的战略优势,共和国要在这里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建设二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翻身大仗。一翻中国汽车产量落后之身,二翻自力更生之身,三翻技术水平落后、工厂生产产品单一之身,四翻布局之身。”1965年12月29日,近千名参会者顶着呼啸的北风走进位于长春的一汽工人俱乐部,参加二汽筹备处召开的第一次全体职工誓师大会,一机部副部长郭力的讲话点燃了现场每一个人的激情。

郭元正也不例外,热血沸腾地报名参加支援二汽建设。到1969年底,先后有十几万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鄂西北的小山沟里,实现“中国人自己造汽车”的梦想。

借鉴一汽建设经验,我们提出了“二汽建设方针十四条”,其中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包建”和“聚宝”。

所谓“包建”,就是选择国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工厂,通过“老厂包新厂、小厂包大厂、几厂包一厂”的方式,承包建设二汽各专业厂。以一汽包建为主力和支柱,全国汽车行业30多家工厂,对口包建二汽各专业厂的设计、生产准备、人员培训和调试生产。靠这种做法,在十堰190平方公里范围的21条山沟共建了发动机车架、车桥、传动轴、底盘、车厢、铸造等共27个专业厂。

同时,对口包建的工厂,还为二汽输送1万多名技术管理干部和生产技术工人,培训2万多名新工人。

“聚宝”,就是聚全国人才之宝、聚全国设备之宝、聚全国技术之宝。郭元正说,一汽抽出三分之一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先后有2000多人支援二汽。其中,就包括支德瑜、孟少农等一大批顶尖的国内汽车技术专家。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十堰的高级产业工人就有15万,各类专业人才3.4万余人,在那个时代,十堰百人拥有科技人员超过10名,完成投资20多亿。

为支援二汽建设,22个省市600多个工厂、院校、设计、科研单位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用于二汽,全国机械行业的140 多家工厂支援二汽两万多台设备,并从国外引进了部分“精、大、尖、稀”设备。使二汽在整体上达到上世纪70年代国际水平。

“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郭元正满脸幸福。二汽的建设者们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大山深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1975年7月1日,2.5吨EQ240在十堰正式量产。1985年,二汽汽车产销量、上缴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的60%以上,东风中重卡商用车连续10多年市占率全国第一。

1978年,二汽调集1000辆越野车,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7年,370两东风军车,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64辆东风载重车组成导弹方阵,参加国庆阅兵。

自芦席棚中第一次传出引擎轰鸣声,到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翘首;从八方援建十堰,到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主阵地之一……作为我国大型骨干汽车企业的代表,东风汽车一直被视为中国汽车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的缩影。

工人在芦苇棚里安装汽车(资料图片)

天上掉下一个汽车城

二汽本来想藏进山里,结果山也变成了城市

如果时光回流五十年,十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卷的山村小镇。轻工业是豆腐房,工业企业只是铁匠铺。

外地人评价:“巴掌大的地方,横根棍子就到了头,插根筷子就能探到底。”

荒凉,很快被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打破。

1969年12月1日,在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荆棘遍布的十堰沟谷中,二汽开工的炮声打破了秦巴山的宁静。蓬勃的二汽建设带来了空前昌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1973年初,《十堰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全市由中心城区和六个卫星集镇组成,集镇之间相距5-6公里,由厂区铁路、城市道路连接,形成分片成团、点线结合、山厂互融的瓜藤式城市格局。

从茅草沟起步的十堰城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工厂、后城市,被称为“光灰的城市”。下雨满街泥,晴天一身灰,公路只有一条,公共汽车只有两辆,等几个小时也难坐上。居民的燃料靠各单位派人到山里砍柴回来分,每到星期天,全市家家户户都在劈柴和捏煤球。

本来,二汽建设“靠山、分散、隐蔽”,要避开城市,然而,几十万产业工人的生活,必须有一个大型的城市基础服务。

为缓解二汽医疗建设难题,湖北省把省工会疗养院的53名干部,以及武汉市第一医院成建制迁往二汽。“两个月时间,70多节火车皮把594名医务人员和设备运到丹江,再用汽车运进十堰,连一支温度计都未损坏。”为了培养产业人才,国家先后支持十堰建起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等。十堰因之拥有5所高校、4个三甲医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堰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度跃升至全国前六,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22名。

在平原地区,要建立一个年产20万辆的汽车厂,需要2.5万亩土地。在沟壑纵横、人均耕地仅有0.92亩的十堰,二汽建厂仅占地9600亩,平地基本占尽。

27个专业厂分散到几十个山沟里,零部件到总装,往往需要翻越十几个山头,生产成本高企。2004年,因为无地可用,东风汽车两总部先后迁出,《湖北日报》发文“十堰将成为‘废都’”!

汽车产业从“小”做“大”,推动城市从“小”变“大”。

“山沟虽小,但十堰发展的思路不能小,发展的眼光不能小,发展的胸怀不能小。”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说,要将跨越的起跳点放在建设“大十堰”上。

十堰市委提出分两步走,一是“山地整理”,二是“市县对接”。

山地整理,拓展城市可用土地。用5到10年时间平整土地15万亩,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园集约生产。

市县对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将现有城区与周边郧县、武当山特区、丹江口市部分乡镇实行一体化发展。

山地整理,市县对接,发展平台突兀而出。

产业发展,指向专业化、功能化、标准化和集群化。汽车产业,培植12个整车企业、10大改装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文化旅游,以汽车城、武当山、汉江水为核心内容,融入华中黄金旅游圈。低碳经济,开发水、茶叶、中医药、大健康等生态产业。


城市发展,紧盯内涵式发展、包容性增长、软实力提升。新建北京路、东风大道、凯旋大道、紫霄大道、环城路等19条城市骨干道路,总长达129公里,改变了过去十堰城市道路“一条鞭”的格局。奥体中心、游步道、四方山植物园、南水北调博物馆,一批公共设施投入运营。


山地整理、市县对接。一个“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和百万辆汽车产能”的“大十堰”露出水面。

“用10年时间,把十堰建设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委书记黄剑雄重新定位十堰战略,以“山、水、车”为产业极核,打造国际汽车制造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国家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中部崛起的增长极。

工人正在装配线上加紧生产组装车辆 全正摄

从汽车制造到低碳发展

中国商用车之都驶向新赛道

“即使一天充放一次电,也能安全可靠运行25年!”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奉斗介绍,新一代315Ah储能电芯产品,实现单颗电芯一度电,循环寿命高达12000次,打破了储能电芯“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无法兼容的技术难题。

远景动力是十堰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链主企业。范奉斗表示,远景将在十堰建设覆盖风、光、水、储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助力十堰打造“零碳汽车城”、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高端制造高地”、中国“零碳汽车出口基地”。  

在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表示:“目前,东风商用车已经实现新能源纯电、氢能、混动3条技术线路的生态圈布局。”他介绍,东风公司已完成新能源产品的全面布局,基本实现对平台架构、动力总成等核心科技和核心资源的自主掌控。

徜徉在车城十堰,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汽车低碳转型正在持续展开。

十堰市长王永辉说,我们要抢抓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重要窗口期,打造“国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商用车之都”。


十堰紧扣汽车行业脉搏,着力搭建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整专一体、整零协同”的产业格局。

提出汽车产业“三年行动”,到 2025 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超 2500 亿元。汽车产量达到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5%,辅助自动驾驶车型达到50%。汽车产业链百亿级企业数量达到 10 家。

“三年行动”要形成完善的整车产品矩阵。中重型商用车全国第一,商用车产量达到 35 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占比 15%。乘用车产量达到 30 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 23 万辆。专用车产量达到 15 万辆。

“三年行动”要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零部件产值突破 1000 亿元,整零比达到 1:1 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 300 家,打造 3 个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2 个零碳示范工厂、2 个 V2G 示范应用场景。新型电池产业规模达到 40GWh。

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十堰将打造全国汽车产业转型示范区,全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


上一篇:“绿”“智”引领 聚力谋“新” ——东风商用车着力构建新能源生态圈
下一篇:工信部公布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我市2座5G工厂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