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数据发布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用实干实绩检验工作成效

2024-02-27 10:54:47 来源:十堰日报数字报

编者按:2月25日,我市召开持续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大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以能力作风建设的再深化、再出发,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对着学、比着干、盯着赛,振奋精神、赛龙夺锦,确保全市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本报摘登丹江口市、房县、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控集团主要负责同志大会发言,希望广大党员主动学、主动谋、主动干,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中交出更加精彩答卷。

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发言

丹江口市:高效统筹借势借力 加快迈向新的境界

丹江口市坚决贯彻十堰市委工作要求,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提振“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精气神,全力推动一季度强劲开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贡献丹江口力量。

聚力高水平保护,以第一责任抓好天大的事。一是实施村居污水零直排工程,立足“不让一滴污水进河入库”目标,推进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畜禽养殖“四大革命”,开展全域截污纳管、城镇雨污分流,因地制宜建设脱氮降磷沟渠,确保一库碧水入库。二是提升水质安全监管能力,深化智能监测系统,85家重点排污企业、33条乡镇跨界河流和支沟、12个临库乡镇地下排水管网,全部接入监测系统,推进无人机平台与卫星遥感互补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学习茅塔河治理经验,深化共同缔造,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完成浪河、官山河、安乐河等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孙家湾、浪河两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聚力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一是做活中国好水。预计2024年再落地4家以上全国知名水饮料企业,成立水经济研发中心,启动武当山水饮料工厂扩能计划,力争武当山水、北冰洋两个项目产值突破10亿元,全市水经济产值增长35%、税收增长20%。二是做大新质动能。支持三鹄科技、中桥集团形成百亿产值的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推动共同生物和华海药业联手在丹江口市建设全国最大的甾体激素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持湖北一专今年在新三板上市,成长为专用车细分领域“小巨人”。三是做强绿色特产。发挥“武当蜜桔”品牌优势,改造低产桔园1万亩、发展果冻橙2000亩,推动“果农+基地+合作社+北冰洋企业+旅游”,发挥“丹江鱼香”品牌优势,发展设施渔业50万立方米,加强鱼产业与博奥预制菜加工企业对接,补齐产业链条。

聚力高频次协作,把对口协作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胜势。一是守水协作。投资5000万元援建“海淀号”清漂船和粉碎转运船各1艘,投资3000万元共建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海淀示范村”。二是产业协作。按照“研发在海淀、生产在丹江口”模式,合作开发两款高端健康水饮料,推进中关村海淀园丹江口分园、“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企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和关键技术、高新产品研发。三是教育卫生协作。北京101中学、首师大二附中分别帮带丹江口市第一中学、均州中学,培育100名名师2所名校,航天中心医院帮带丹江口第一医院,培育神经内科、内分泌科、骨外科、信息科等四个省级重点专科,指导丹江口第一医院创建“三甲”。四是文旅协作。与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平台互设宣传窗口,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文旅活动。 (记者孟建锦整理记者 刘旻供图)

房县县委书记谢晓鸣发言

房县:探索融合发展路径迈 出强县工程步伐

房县将持续打好能力作风建设主动仗,始终保持创新实干主旋律,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努力提升试点质效,奋力推动强县工程。

创新政策供给,提升人口集聚力。以生育政策增加人。挖掘人口增长潜力,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在县城购房分别奖补25平方米、50平方米,2023年新出生人口2050人,出生率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以住房政策激励人。鼓励教师和医务人员在县城购房,每人奖补25平方米,2023年享受政策补贴购房952户,兑现奖补资金6188万元。以招才政策吸引人。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023年新增大学生回房县2200余人、返乡创业1900多人。2024年春节前后,达成返乡就业意向6200人。

完善功能品质,提升城市承载力。优化城市空间。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推动城市组团发展,东组团以老城区城市更新为重点,建设完整社区;西组团依托西关印象,建设城市客厅,吸纳新市民落户。激发城市活力。深度挖掘诗经黄酒文化,建成西关印象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打造西商农港等9处夜经济特色街区。补齐城市功能。开展城市体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短板,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推动产城融合,提升产业吸附力。集中精力做强循环经济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以合成生物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5亿元。推动工业进园区,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系统性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房县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通房县武汉物流专线,房县货物外运减少1天时间、降低10%成本。

“双集中”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扩内需转方式、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双集中”为房县带来了人气、聚集了产业、提升了城市功能,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一步,房县将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系统思维,总结试点经验,长远谋划发展,聚焦主导产业,以产聚人、以业留人,统筹考虑市场带动效应和财政承受能力,坚决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用最小投入释放最好效果。提振发展精气神。坚持发展优先,营造比拼赶超、争先进位的强大气场,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使命感。加快完善供应链“一中心、两平台、五板块”,构建国企主导、市场运作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探索建立以有效债务为核心的投资、财政、金融统筹机制,积极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尽快走出一条山区县强县工程的新路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作出房县贡献。 (记者孟建锦整理记者 刘旻供图)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翁茂兵发言

市经信局:供应链赋能为主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供应链是工业制造业和企业的命脉,供应链稳定畅通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市经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主动谋、主动学、主动干,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作出应有贡献。

转变观念,积极拥抱供应链时代。边学边干、大胆实践,通过搭建供应链,实现产业龙头更强、链条更优、集群更大,去年全市商用车产量同比增长29%,汽车供应链成本降低2.3%。

抢抓机遇,以供应链赋能产业升级。“四网”服务实现新提升,搭建物流“地网”,完善数字化“天网”,用好供应链“金网”,融入贸易服务“商网”。强链补链迈出新步伐,依托链主企业,坚持链式协同,抢占新兴赛道。动能转换激发新活力,以供应链为指引,实施“千企千亿”技改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坚持高端化,布局研发设计、后市场服务、检验检测等项目,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38%,实施工业项目824个、投资同比增长15.8%。推动绿色化,围绕绿色供应链体系,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绿色设计产品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家、能效“领跑者”企业1家。加快智能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生产服务体系,对200余家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诊断,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4家、优秀场景28个,居全省第一,5G全连接工厂11家,居全省第二,67%的规上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智能制造水平。产供对接创造新机遇。用好北京对口协作、深圳产业协作、东风深度合作等优势资源,200余家零部件企业与北汽福田、比亚迪、东风岚图等企业建立供应关系。成功举办中国商用车论坛、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等活动,链接优质企业300余家。组织本地整、专、零等产供对接会15场次,全市专用车企业使用本地底盘开发新产品提升至30%。

奋发有为,更大力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链式思维搭平台、建舞台。实施链条重塑行动,把供应链贯穿千行百业,融入全省供应链体系。办好企业家沙龙、专题论坛等活动。争取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公司今年在堰成立子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坚持以目标导向稳增长、促提升。全力保障工业增长点投产达效,推动工业运行逐月增长、逐季向好,拼抢开门红、干出全年彩,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实施“千百上专”企业培育行动,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0家以上、进规企业120家以上。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空经济、激光、战略性资源开发等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确保推动100家以上企业数智化转型。坚持以精准服务解难题、办实事。聚焦供应链堵点、难点、痛点,落实好“四下基层”,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定期沟通及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千方百计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创优要素供给体系,及时出台惠企政策,加速构建“财政+金融+基金+供应链”的场景。 (记者张婧整理记者 刘旻供图)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余绍朝发言

市应急管理局:全力以赴守牢底线从严从实狠抓安全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学、主动谋、主动干,持续强责任、除隐患、严执法,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十堰篇章作出新贡献。

全力以赴守底线,强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立足“三委三部”大应急体系,全域深化重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协同发力、成效明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稳控安全生产基本盘。全域压茬推进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排查隐患2.13万条,其中重大隐患1044条,新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218家。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监委开展督查巡查16轮,制发日报、通报100余期。全省安全生产和应急执法年度考核实现历史突破,均进入“第一方阵”。以“处处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守牢防灾减灾生命线。坚持防汛、防洪、防涝、防旱、防地灾“五防”协同,有序应对22次强降雨和历史极值秋汛,成功避险地灾14起。完成总体预案和森林火灾、地震等专项预案修订;指挥调度“一张图”录入救援队伍2227支、大型机械1340台,组织各级应急演练2571场,在全省救援技能比武中获得前三名。全市应急管理系统严格执行“三级”值班带班制度,节假日、极端天气、重大活动期间全员在岗,及时开展风险研判44次,“点对点”精准调度46次,经验做法被省应急厅全省推广。

千方百计夯基础,系统治理提升高水平安全。力量资源下倾,打通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全市129个乡镇应急办“六有、十个一”全面落实、有序运转。线面整体联动,全域推进安(专)委会规范化运行,市县206个专委会专门机构全部挂牌,人员、经费全部保障到位。数字赋能提效,率先自主研发上线“智慧应急”系统平台,横向打通部门系统30个,调度能力延伸至镇村一级。防范关口前移,在全国率先成立风险隐患管控中心,初步实现隐患收集分办、督办整改、评估考核智能化管理。规范执法支撑,在全省率先实施应急执法标准化建设,市县18个执法办案功能区和1个执法调度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探索经验在《中国应急报》头版推介。

持之以恒提能力,全面加快构建高标准体系。坚持凝心铸魂,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管控。坚持预防在先,强化应急处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创先争优。进一步解放思想、破冰突围,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上,保持领跑示范;在风险隐患闭环管控、信息化赋能,执法规范化和安全体验场馆建设等探索创新上,争取先试先成;在谋划争取项目、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和年度考核评比上,确保“第一方阵”。 (记者张婧整理记者 刘旻供图)

市城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春发言

市城控集团:推进“四个体系”建设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市城控集团将坚持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化、经营市场化为路径,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做大资产、做优营收,积极服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标准安全“四个体系”建设,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中跑出加速度、展现新作为。

始终把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发挥国企作用,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探索“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五个闭环工作方法,当好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全面启动实施中央商务活力区、中央文化区、东风高级中学片区建设,厦门路、市太和医院七里垭新院区等9个项目快速推进,中央商务活力区实现“一年出形象”目标。2024年将聚焦把十堰打造成为“大山里的深圳”,持续转变发展理念、方式、路径,强化以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锻造新质生产力;利用基金债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投资力度;持续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低空经济发展,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一期)、快递物流园二期,深耕布局供应链物流;抢抓政策窗口期,启动紫霄大道安远片区等三宗土地房地产项目开发,助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助力全市高水平保护作为最大责任。去年组建生态环境集团,50天完成城区8座污水处理厂和320公里污水处理主管网承接,妥善安置运维人员173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区“厂、网、河”一体化自主运维。强化科学调度,完善“上下联动、厂网联动、厂厂联动”机制,神定河流域国控断面Ⅲ类水天数同比增长48%,犟河流域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优于Ⅲ类水,Ⅱ类水天数同比增加14%。2024年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统领,加快推动东部污水处理厂投运、城区污泥处置中心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智慧排水信息化中心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落实落地,对污水管网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改。

始终把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作为第一追求。聚焦市民所需所盼,积极建设人民城市、公园城市,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去年10月健康步道一期一标段建成投用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成为城市“新地标”。环球港过街天桥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新增一道亮丽风景线。京能热电二期配套热力管网、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建(一期)、东岳市场和南浦市场改造等一批保民生、强功能、促发展的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方便群众生活。2024年将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快建设健康步道一期二标段和中央商务活力区6.8公里城市绿道,启动实施百二河上善若水和京能热电二期配套管网项目,提速推进城东新水厂、城区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及新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布局一批保障房、过街天桥、山体公园、街头游园,加快神定河农贸市场迁建,建设“第四代”高品质住宅,构建城区停车“一张网”,让城市建设更接地气、更顺民意、更得民心。 (记者张婧整理记者 刘旻供图)


上一篇:2023十堰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发布
下一篇:位于我市的4家企业进入2023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